了閒壇沿革

王弼卿 (性慎)

了閒壇崇祀祖明忠烈 婁大真人。

婁大真人諱德先。字秩士。江陰人。始自有清戊戌(1898)。壇設閩垣玉尺山房清郭太史曾炘之舊第。初太史家人偶扶乩卜休咎。 大真人忽蒞止。謂上界仙真。非可率召。倘遇山林異物。憑藉作祟。悔且無及。老夫於有明末葉。殉節閩疆。一靈不昧。隱居洞天二百五十有餘年。緬懷故國。感愧滋深。此日重來斯土。旨在宣揚聖教。扶掖人群。藉圖補報君親恩義於萬一。諸善士果有志於道。老夫願主壇事。人天一髮。至理可尋。欲明竅要。有賴指解。而天道無親。常與善人。救人救物庶乎其善。談玄之餘。會當為一方人士決疑治疾。利人利己。一道同歸。郭家固書香世第。子姪輩夙修慧業。驟聆德音。咸肅然起敬。設壇崇祀。名曰了閒。花晨月夕。信符甫化。鸞駕即臨。

其時司筏者為郭公輔衷(性堅)與黃公承潮(性忍)。司宣者為郭公則壽(性彬)。性堅曾舉於鄉。性忍曾數為邑令。性彬曾留學德國。侍壇人士郭太史而外。如郭曾圻、郭則泰、郭則升、郭可光、郭則銘、馬君堯、翁承烈、陳壽璚、林知淵輩。皆一時俊彥也。

太史工詩。遇香典輒與 大真人相唱和。 大真人贈詩有句云:「斯文末喪應知我。曠世相求詎敢師。」而太史自京呈詩則有「關西畫像猶虔奉。天末羈蹤每跂望。」之句。欽慕之情。可以見矣。數十年來。 大真人所為詩。每以神來之筆。寫盡人間萬態。寓言規勸。入道入微。固已卓然自成一家。而於心性之學。尤多所闡述。嘗謂即心即性。而心能葆性。養心貴在知道。知道貴在力學。因示性心道學四箴。語道而不泥於無為。辭簡而含義深厚。旨盡其流。義不違本。非空言也。又時以讀易為勸。謂易道精微。雖變亦常。能觀卦爻之變。而參以卦辭之常。吉凶悔吝。庶幾其知所趨避。言乎命。則謂眾生入世無常。而人事當盡。立身接物。惟淡乃永。淡則不貪。永則不墜。不貪不墜。始安於命云。玄音流播。士林嘆服。皈依善信踵相接。一方人士以病以事仰邀蔭庇者。且不可勝數。判詞立論正大。不稍涉怪誕。處方一依於古。而斷症明確。香火之盛。由來舊矣。

癸亥(民國十二年 1923)秋八月眾弟子以習聞緒論。未睹威儀。因請賜像。 大真人以人間色相。何勞供奉。初未之許。固請而後可。奉 諭於月之廿七日行之。屆時於乩盤下得紙一方。審視品質特異。無或知其所自來。命取木盆置紙其中。注以清水。鎮以金錢。旋由堅與忍扶筏。上套墨筆。就水面作畫。水盡黑。又命取水。徐徐傾入。水漸溢漸清。俄而鬚眉畢現。道貌岸然。作明時黃冠裝束。 大真人旋自題一絕云:「回首蓬瀛路幾千。衣冠古處憶當年。無端又寫丹青筆。再結人間不了緣」寓意深矣。郭太史呈詩所謂「關西畫像」者。蓋指此也。戊戌以還。 大真人上界弟子隨鸞降壇者。尚有戚真人勳。何真人弘仁(即慧真人慧然禪帥)。林真人聰。王真人樸。許真人進。李真人湘。鄭真人恕。楊真人廉。張使者仁源。金使者宏仁。均明時人。或為殉國忠烈。或為一代大儒。悉見明史。

大真人賜像後。戚真人以明祀不延。其生平事跡未見知於世。因為作傳。始知 大真人生前學精濂洛。術擅歧黃。崇禎殉國後唐王入閩。悲國家之將亡。毅然應徵。率師建甌。方報捷。裨將某受賄內應。敵夜半圍攻。 大真人竟以身殉。時乙酉四月二十日。 大真人歷年殉國紀念日。鸞詩如七律云:「嚴城鼓角破黃昏。匹馬關山百戰魂。屍位每多肉食鄙。戎旃應愧布衣尊。龍泉牛斗吟中夜。鐵笛梅花冷禁門。莫道死生吾分定。一朝歸去亦君恩。」又如:「鳳城春盡隱氛埃。時日蕭蕭白髮催。豈慕鬥雞終草澤。不辭走馬向蘭臺。千鴉繞樹雲遮道。一柱中流浪作堆。劫後江山何足問。欲箋遺恨忖秦灰。」又五言排律有句云:「克敵曾傳捷。攻心總未然。檐低下蜂蠆。樹密隱鷹鸇。舊劍森猶在。新烽焰不燃。」皆紀實也。

大真人生前不言道術。而捨身成仁已證於道。初授紫霞內相雷音化溥慈元祟惠天尊。今已晉授紫霞內相雷音化溥慈元崇惠妙濟莊毅弼教大天尊慈惠帝君。自戊戌而戊申(1898-1968)。重蒞人寰。歷七十年。觀其崇銜。功德所在。可以知矣。歲丙寅(民國十五年1926)鷺江林公端(性蕃)。自榕(即福州)南歸。請分筏廈門。 大真人許之。設壇於鼓浪嶼。由蕃與侯靈崗(性蔭)任筏司。適性彬自榕調職至廈。奉派司宣。勷理壇務者有王君秀、鄭汝霖、周醒南、盧威穀、林世淵、劉光謙、羅元超、吳鴻勳、葉良鑑、徐飛仙、施蔭棠、舒吉人、蔡潮初、張翰、王省堂、傅振南、柳安安、潘樸庭諸君子。每遇香典。濟濟一堂。誠盛事也。次年慎自霞漳卸職到廈。岳母崔氏恒安夙患氣結症。月必一發。痛甚。中西醫士均莫能治。叩於壇。示方。服三劑立愈。此為慎具信念之始。旋請皈依練筏。任左筏司。右筏司則為故吳公鴻勳(性華)。練經年始准侍判叩案。

自丙寅(1926)而戊辰(1928)二年之間。皈依人士至眾。僉以壇址湫溢。宜另籌建。藉宏功德。旋卜地於鼓浪嶼晃巖之西。背倚雲崖。面臨鷺海。煙波浩淼。水天一色。勝地也。爰共集資營建。經始於戊辰(1928)仲冬。明年(1929)孟夏告成。戚真人所頒建壇碑文謂壇形象鼎。鼎卦有集賢之義。 大真人之於斯壇亦有掄才之意云。同年壇中道侶。以日誦文昌大洞經。惑於辭旨。莫能悟解。懇請 大真人按章註釋。奉諭由慎與性華任筏司。始於戊辰(1928)十月。次年(1929)五月報竣。旋由道眾集資付梓。 大真人為之序。謂文昌帝君經屢世清修。上朝元始。獲示一貫一真之奧。與九光九統之玄。帝君潛心默會。乃著為玉經。嗣以坊間刻本。訛舛滋多。又於有清末年。降鸞西蜀。重予校正。都為二十四章。是即今之《太上玉清[無極總真]文昌大洞仙經》云。嗣於重印序中。又謂天壤之間有自然之道。乃有自然之生。無生無以為道。有道始有以養生。而道出於誠。故心求諸己。而不資乎人。生寓於氣。故必守諸內而不求諸外。求諸己者竭誠盡性以證道。守諸內者養氣安命以全形。是以性命雙修。用在一心。而心無著處。心之所依。神所自生。用功究竟。端在全形。必也知所修持。然後形神合一。與道同歸。是經宏旨。盡於斯矣。

日月逾邁。慎促居鷺門。自丁卯(1927)而甲戌(1934 )。七歷寒暑。深感事業無成。乃於是年秋。應友人約。赴汴(今開封)就事。臨行 大真人殷殷以忍辱負重為誡。林真人且贈以詩。中有「家有高堂常在念。樂非吾士莫忘歸」之句。慎到職未久。即迎養先母恒萱於汴寓。遵林真人訓也。今母氏棄養。忽十有七年。白雲在天。悵望曷已。而家山咫尺。無計言歸。極目鷺門。宮壇如舊。魚磬無聲。昔時道侶且逮半凋謝。曷勝惋嘆。甲戌(1934)以後。抗戰軍興。地方鼎沸。慎遠在汴梁。榕廈兩壇。音問鮮通。多年壇事。無可紀述。僅聞在榕已建有壇所。在漳(漳州)曾設分壇。嗣漳州道侶避地台北。旋設壇繼續供奉。按月啟筏。主持其事者為林浩(性模)。並任左筏司。右筏司則為劉光謙。香火之盛。不亞於漳廈兩壇。蓬瀛在望。趨拜無由。嚮往而已。

歲己丑(民國卅八年1949)周公醒南(性溫)偕夫人性良。自惠陽避難香江。慎亦偕內子恒豐奉母繼至。一角天涯。相逢如夢。舊日道侶。獲再晤對者已無他人。洎辛卯(1951)生事稍定。始於是年八月。設壇於環山草堂溫宅。按月啟筏二次。蕙蘭蹊徑。蝌蚪文章。慕道來歸者。頗不乏人。向者 大真人曾有「吾道其南」之示。於茲益驗。蓋不僅指分筏鷺門與台北言也。皈依人士如翁鳴、李元炳、涂公遂、李立之、王震、陳人帆、阮寶洪、李長鐸、朱居正、沈元蓀、胡雲綽、周靖、宋跡先、潘澄石、故李冠顯諸君子。勷理壇務。久而不懈。皆有志於道者也。

乙未(1955)閏三月廿四日。林真人蒞壇啟筏後。鄰院環山小學王君偶向寶座攝影。得一像。身衣輕袍。胸繡兩雀。中間日輪。兩雀朝之。識者謂為明時朝服。是日鸞詩有「偶學維摩來示現。天花如雨鬚如蓬」之句。蓋即林真人寶像也。自非道眾精神感召。不克有此。嗣性溫伉儷自環山移家紅磡。壇亦隨遷。並設分壇於鑽石山慎宅。按月各啟筏一次。筏司原由性溫與慎任之。溫於癸卯春(1963)下世後。翁鳴(性贊)繼任右鸞司。亦已五載於茲矣。

竊慎任左筏司垂三十年。自維夙根淺薄。時虞弗勝。惟上體 大真人濟世婆心。不容不勉力以赴。而人神分隔。即事即機。尤不敢不敬恭其事。期無隕越。自戊戌(1898)以還。 大真人暨隨鸞各真人所示詩文醫案。裒然成帙。微言大義。彌貫九流。辨症處方。妙極靈智。夜闌秉燭焚香。展讀至再。覺天壤之間。神明潛力。不可思議。固知世之君子。披誦之餘。或欲一知 大真人降鸞經過與斯壇沿革。爰述其梗概如此。

時太歲戊申 (1968) 仲春下浣了閒壇伺子王弼卿性慎撰於香江之可廬


© 2024 了閒道社